云南美食文化—鲊

“鲊”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提到“江南人好作盘游饭,鮓脯脍炙,无有不埋在饭中”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解释:用米粉、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佐料制成的菜,可贮存,如“茄子鲊”“扁豆鲊”等。

“鲊”其实就是一种腌制食品。云南人在“鲊”上是下足了功夫,使其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下饭神器。各种“鲊”具有特殊的鲜味,这种鲜味是各种原料经过腌制后产生了乳酸菌,乳酸菌跟淀粉继续发酵而形成的。

云南有多种鲊,猪肝鲊,骨鲊,鱼鲊,血鲊等。

其中,我觉得最美味的就是骨鲊。

骨鲊,云南很多彝族民间冬腊月间宰杀年猪用猪骨舂泥腌制的佳品,至栽秧时启封蒸食。吃时,骨酥如泥,麻辣咸香,色泽鲜红,与豆腐同蒸,又是一番滋味。

传统汉族饮食认为,骨头又大又硬,难于咀嚼,往往弃之或仅用于熬汤。

骨鲊主要选用猪排骨、猪筒子骨、猪火扇骨、猪尾骨、嫩豆腐 。调料为精盐、辣椒面 、花椒面 、八角面、糯米甜白酒。制作时,将主料四骨洗净,排骨砍块,筒子骨先敲断再剖开,火扇骨、尾骨砍成小块,放入石碓内反复舂成茸泥状,越细越好。

取出骨泥入盆,放入所有调料,用木棒搅和拌匀,放入陶罐中压实,封好口。置于阴凉通风处腌制 3 个月左右方可食用。食时,将嫩豆腐切成坨入碗,取适量骨鲊放在豆腐上,入饭甄同蒸,饭熟鲊也熟。

参考
 
 
Back to Top